【人物專訪】「六年成總監」——遊旅漫漫行山路,一心帶隊惟愛行 - Glen Wong
- Revolution Hong Kong
- Apr 23, 2020
- 7 min read
Updated: Apr 29, 2020
有人說,團隊管理成功的秘訣是制度,他們推崇「狼性文化」,認為「績效」是團隊的第一推動力;有人說,決定個人上限的是公司與平台,他們相信「資源導向論」,即認為資源是一支團隊成敗的決定性因素。
無疑,制度、公司與平台,都是人們經常接觸的,對管理最為直觀,也是較有影響力的概念。但入行六年,便已平步至「區域總監」的Glen Wong,卻認為,如果沒有精神上的內核,就算如何嚴密無縫的制度、背景深厚的公司,與廣闊無邊的平台都只是空殼,並不能培養出一流的團隊,而他所說的精神內核,便是愛,用他的話來解釋,便是:「以一顆真心來利他。」
兩份責任
「我入行的原因,說複雜也複雜,說簡單也簡單。簡單是我需要金錢,而複雜是我需要金錢的原因是要養家,當時我要照顧家中的三位成員。所以一般說來,平時的那些工資僅有一萬二、一萬三的工資無法滿足我對資金的需求。因此我就開始尋覓有沒有工資更高的工作。」Glen Wong笑著坦言,他初入財務規劃這一行的動機是因為「錢」,或者說是由養家責任所帶來的金錢需求。「養家糊口」,這個成語無論是對在職場打拼已久的中年工作人士,亦或是初出社會的畢業生來說,從來都不僅僅只是四個文字,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。「如何讓家人生活得更好?」,「如何讓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?」,這是每一位職場人士無時無刻不在考慮的問題。有的人仍然堅持按部就班,一步步升職加薪來回答他們,而Glen Wong則決定獨闢蹊徑,抓住了命運給他的改變機會。

「那天我碰到了一個做基金的朋友,我通過閒聊得知他的工資大約有三四萬每月,我便心動了,於是我先確認了他的公司仍在招聘,不久後,我便義無反顧地向我原本的公司辭了職。直到入職前與朋友老闆的一次談話才得知,原來有關基金的工作是沒有底薪的,是按照所賣出的基金與保險提成。說實話,我當時有點抗拒,但也沒有辦法,已經破釜沉舟,背水一戰,惟有硬著頭皮做下去。然而不幸的是,做了兩個月便遇到了十年一遇的金融海嘯,老實說,那時真的有點兒沮喪,但是也沒有想到,這樣的工作做到了現在,沒有回頭。」抱著為了家人謀求更好生活的想法,Glen Wong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安穩但是收入沒有上升空間的工作,成為了一名收入下限高,上限亦高的基金經理,想以他的一己之力,在這塊領域中闖出他自己的一番事業。
「當時放棄了收入一萬二的底薪工作,其實也真的帶給了我不少的麻煩。那時間,不可不謂是我人生被信用卡『追數』追得最緊的一段時間。他們除了上門來討債外,更會打電話給公司,打電話給家人,甚至差點打電話給我的朋友。所以當時壓力可謂巨大,同時,我的舊公司也有詢問我回去再就職的意向,說給我升職加薪,將薪資從一萬二提升至一萬八,但讓我堅持這份基金工作的惟一原因則是,責任。當時我的朋友們已經在我這裡開了基金戶口,如果我這麽輕易就放棄,那麽從哪個方面來說,是對他們的不負責任,影響了我與他們的信任。」Glen Wong以對家人的「責任」作為動機入職,以對朋友的「責任」驅動他繼續在這條路上前行,他一面努力跑單,一面去找業績更好的前輩取經,將他們的成功經驗抄錄下來,寫作一本薄薄旳「武林秘笈」,作為自己參考之用。在如此用心下,從09年起,他的業績便開始蒸蒸日上,穩步上升。

基金與保險
「隨著業績的上升,其實我也開始對基金失去了信心,那時工作上的煩惱讓我一個睡眠極佳的人都輾轉反側,難以入眠。同時那時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也開始收縮了對基金的限制,另外一方面,我現時的上司也開始慢慢地接觸了我,我們經常談心,談了一年。這一年期間,我去瞭解了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,最後只有兩間讓我心動,最後在對現在上司的信任下,我決定追隨他,加入了他的公司,成為了一名保險財務規劃師。我離開積累多年基金行業除了這些原因外,還有一個動機,那便是我覺得在這基金這個行業,你很難去幫助其他的同事,履行自己對他們的責任。所以我認為,可能我在基金這行便已經發展到頭,作出了我自己的改變。」許多人都認為基金經理和保險財務規劃師沒有區別,因為他們有很多共同點,例如:都同樣地沒有底薪、所售賣的都基本是金融產品以及他們很多都西裝革履,每個都能說會道,彷彿將很多的金融知識瞭如指掌。
但Glen Wong作為在兩個行業都取得一定成就的資深從業員,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:「兩者有很大的差別,特別是如何與客戶溝通,以及所學的知識架構。尤其是基金,我發現其實如果做基金經理的話,幾乎沒有什麽門檻,什麽人都可以去輕易完成基礎的培訓。你只需要每天去收聽最新的巿場資訊,聽足半年,你基本上也會成為一名『基金專家』了,專業名詞與巿場概念信手拈來,有理有據,毫不遜色其他從業員。但是人生財務規劃師,所要完成的工作更為複雜,它的學問,顯然是要比基金經理要高很多的。你要根據每個人的背景,需求與所關心的事物來設計一個最適合他們的計劃,來保障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夢想。這對我來說意義非凡,因為這份工作讓我明白,我是真的在傳達愛心,真的在幫助他人。」

Glen Wong接著補充道:「例如我和我的團隊去面對客人,我們會將對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從他的各方面來著手,從而看看能在什麽樣的地方能夠真心地幫助他,我舉一個例子來更確切地說明,如果一個醫生純粹是為了自己的利益,看病態度敷衍,為病人開高利潤藥,和推薦客戶做不必要的手術,那患者肯定會反感,而相反,另一個懸壺濟世,全心救人的醫生,必定是會收獲病人的好感和尊敬。」Glen Wong的負責態度,從他的生活一直貫穿到了他的事業,從對家人朋友的「負責」,一直延續到了對客戶的「負責」上。
愛團隊與愛興趣
在自己不懈努力,提高個人技能的同時,Glen Wong也不忘初心組建團隊,以一個先行者的角度來為後來者解疑答惑,協助他們解決工作上所遇到的問題。Glen Wong的團隊名為「Givers」,即「給予者」的意思。
「我用一個小故事,來說明一下我的團隊。我昨天去見了一次我的朋友,簡稱為B吧。B是我的朋友A介紹給我的,他想入行,換份工作,所以A便順水推舟地介紹他給我認識。我就邀他昨天共同進餐,同時講述一些保險的近況,聊到我的團隊時,我說公司有位高層,在某次的早餐打氣大會上讚揚了我們團隊,說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我們,就是『愛』。在晚飯賓主盡歡後,B自然打給A來聊聊這次的飯局,也同樣問了那條同樣的問題,便是我的團隊如何。我先說明一下,我與A並無串通,A也不是我這行的。A在回答這條問題,也很自然而然地說:『Glen的團隊很有愛。』所以我認為這個小故事能側面地說明,我團隊的風氣。」Glen笑著說道。

「我認為這樣的文化放在現今的任何企業也是彌足珍貴的,因為它的形成有賴於當初我的團隊的元老們。我與團隊的元老們相識可謂超過廿年,從中學開始便成好友,就像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般,友情堅定不散。我們四十多人,毫不誇張地說,像是兄弟姊妹一般互相支援。所以我們這個團隊,玩起來可以盡情地玩,但是到工作的時候,每個也是瘋狂工作。同時大家有共同目標,我們共同地學習,共同地互相,共同地拼博。我也很吃驚,因為這是我所塑造的,也是我所體驗的,這樣的團隊精神。」
「就以去年為例,眾所周知,2019年的社會運動對保險業的沖擊並不少,因為我們也失去了一些內地的保險單子。幸好我們的轉型也十分及時,將所有的精力放在了香港的本地單上,縱然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,我們也有誇張的幹勁,整個十二月,每天,甚至週六、周日與公眾假期,每個隊員都會回來公司開會總結,研究方案以及商討對策。對保險這行來說,不可不謂是非常難得的景象。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麽是團隊精神,托他們這種精神的福,團隊得以在去年這逆水之年,順利完成了公司給予的目標。」Glen滿懷熱情地形容道。

事業之外,Glen形容自己是熱愛擁抱生活,同時富有少年心的人。他的興趣眾多,對每一項運動和事物都充滿好奇心,登山、足球滑雪與高爾夫各種興趣填滿了Glen的生活。眾多運動中,遠足給他帶來兩個最深入的思考:第一是讓他明白,每份成功從不是空中樓閣憑空而建,或全靠運氣聽天由命。反而耀眼成就背後是實實在在的鍛鍊積累而成,惟有付出每一分汗水與吃過每一毫苦頭,才能真真正正成就夢想與百煉成鋼。第二是在登山時,若只放眼山巔,則很容易心生倦怠,難以攀爬,但若是放眼於前方,便能平心靜氣,化難為易。所以Glen在事業中也是如此,將每天的工作拆分,一份份來完成,相信自己,終可登頂,成就前人未能完成之事!
影片製作/ 社交媒體營銷/ 創意策劃
廣告合作查詢:info@revolution.com.hk
Comments